[温室] 两千年前,我国就有了冬季“温室”栽培

[复制链接]
查看4145 | 回复0 | 2022-12-7 14:49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冬季来临,北方天寒地冻,蔬菜瓜果已不适合露天生长,一栋栋温室种植大棚开始发挥作用。丰富多样的蔬菜瓜果在大棚里蓬勃生长,为严寒的冬天带来温馨的春色。据史料记载,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

mCc35zdP6q0N0cw6.jpg





汉代
的“非时种植”


我国关于温室种植的最早确切记录,出现在西汉。据《汉书·召信臣传》记载,汉代官员召信臣曾向汉元帝进奏:“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,覆以屋庞,昼夜燃温火,待温气乃生,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,有伤于人,不宜以奉供。”大意是说,现在是隆冬时节,而在长安皇家苑囿的太官园中建造密封的屋庑,种植葱、韭菜等菜茹,通过昼夜燃火提高室温,使蔬菜在隆冬时节也能生长,是“不时之物”,因而“不宜奉供养”。


虽然这位官员出于迷信意识,把冬季温室种植出的菜蔬称为“非时之物”,但这则史料也从侧面证明了,在西汉时期我国已有了现代温室的雏形,可以种植葱、韭等反季节蔬菜了。


西汉《盐铁论·散不足》中描述当时富人的奢侈生活时,指出有些富人也能吃到温室培育出的蔬菜“冬葵温韭”,说明汉代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已传到民间。




唐宋时期
的“堂花术”


唐宋时期的温室还被用于花木栽培。唐代笔记小说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常有不时之花,然皆藏于土窖中,四周以火逼之,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。”这则史料记载了一些反季节花的种植方法,即把花藏在土窖中,在土窑四周烧火增加环境温度,所以在隆冬时节也有绽放的牡丹花。


iFLLrJSJ0LL0ll0p.jpg

唐宋时期的温室栽花技术被称“堂花术”。宋代周密在《齐东野语·马塍艺花》中,细致描述了杭州郊区马塍的花农种植堂花之术:“凡花之早放者,名曰堂花。”



其方法为:用纸和一些材料做成不透风的“密室”,在密室里开沟,沟上用竹子搭架,复以细土,把花置于竹架上。然后在沟中倒入热水,并施牛溲、硫磺等热性肥料,当水肥的热汽往上熏蒸时微微扇风,使室中春意融融,经过一夜花便可开放。因此当时人称赞这种方法是“侔造化、通仙灵”。此法为后世沿袭。




辽代
“牛粪覆棚”种植西瓜


公元924年,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伐西域得胜后,对盛产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西瓜非常赞赏,遂把西瓜的种籽带回辽地,敕令推广。但两地气候相差悬殊,栽培不易。契丹农艺师们经过长期培植实验,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应寒冷地区种植西瓜的技术,即“牛粪覆棚”技术。


五代人胡峤在《险北记》中记述:“契丹破回鹘得此种,以牛粪覆棚而种,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。”其种植的具体程序是:在初春时,采取先集中育苗再大田移栽的办法。为了保持地温,西瓜下种后,在地上铺一层牛粪,利用牛粪发酵后产生的热量增加地温,促进种籽迅速发芽生长,并在畦田上搭盖草棚以抵御霜冻。秧苗在棚内一直长到小满气候渐渐稳定之后,再移栽到棚外的大田里生长,从而保证西瓜能在炎夏时节上市。“牛粪覆棚”栽培西瓜技术,是辽国农艺师对农业温室种植技术的一大贡献。




明清
的“暖洞子”和“洞子货”


明清时期基本上使用“暖洞子”来生产反季节蔬菜。所谓“暖洞子”,即当时的一种温室,是一种地窖式或半地窖式的屋子,屋子里修筑土炕,烧火增加温度,菜蔬种植于“暖洞子”里,在隆冬时节也能正常生长。明代谢肇淛在《五杂俎·物部三》中记载:“京师隆冬有黄芽菜、韭黄,皆富贾地窖火坑中培育而成。”清代人把在这种暖洞子里生产出的菜蔬瓜果称为“洞子货”。


明清时期在暖洞子里生产的菜蔬品种很多,尤以黄瓜最为著名。《学圃余疏》里说:“王瓜出燕京者最佳,种之火室中,逼生花叶,二月初即结小实。”据有关史料记载,当时北京的“洞子货”不仅有黄瓜、黄芽菜、韭黄、萝卜等各种新鲜菜蔬,还有在温室中“以火烘之”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花卉,这种花被称为“唐花”,种植唐花的温室又被称为“花洞子”。可见明清时期我国温室栽培的技术已经相当高明了。


来源:科普时报
作者:嵇立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北京作家协会会员
配图来源:视觉中国
编辑:毛梦囡
审核:王飞
终审:尹传红
据说点“在看”的都会更好看 
TeK5U1UzkG1G7y4e.jpg


b13W3LZ1XA4ioS33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